徐辉:立足三大基础 建设教育强国

编辑:民盟焦作 发布于:2023-11-30
立足三大基础 建设教育强国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民盟中央副主席 徐辉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在校生达2.93亿人,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65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60%。在学研究生已达到365万人的巨大规模,其中仅在学博士生就超过55万人。各类国际教育发展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广泛共识,即当前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已经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

当前我国正处于关键发展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改变世界,围绕国家安全、关键产业、核心科技和人才优势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未来我国教育发展也面临新的重大课题,怎样才能有力地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推动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最终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在今年5月29日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答案:建设教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只有深刻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从根本上认识到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明确认识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重大意义,才能深刻把握现代社会教育发展规律,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做到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完成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

教育强国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总的来看,必须立足三大基础,做好三方面工作。

首先,必须立足“育人为本”的思想基础。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有魂之人、育有才之人。对我们来说,育有魂之人,即培育有“中国心”“民族魂”之人,正如2021年修订后的《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眼全球,世界各国无不重视教育的育人本质功能。俄乌冲突过程中俄乌两国不断通过立法措施加强本民族历史文化教育,即是教育的育人本质功能事关民族存亡、国家安危的最新例证。育有才之人,即通过教育培育国家现代化建设所需的“栋梁之才”“创新人才”“能工巧匠”等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和劳动者。

其次,必须立足“体系为要”的发展基础。教育自身必须“强身健体”,练好“内功”,解决好内向性问题,处理好教育发展内部之间的各种关系和矛盾,如教育的规模、结构、布局、投入、均衡、资源、治理等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建设教育强国,当务之急是必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

我国教育规模之大,世界罕有,面临教育大国发展的各种矛盾与挑战。首先,必须解决“基础稳”“基点固”的问题。我国学前教育在园儿童达4627万人,义务教育在校生达1.59亿人,高中阶段在校生超过4053万人,合计学生人数规模高达2亿多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与质量是关系到教育强国建设步伐稳不稳、后劲足不足的大问题,必须久久为功,常抓不懈。其次,必须解决“龙头强”“引力足”的问题。研究表明,世界上的教育强国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拥有众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作支撑,吸引高水平人才集聚,占领高水平学科高地,贡献高水平科研成果。多年来,国际主要大学学术水平排行榜也显示,高等教育强国与教育强国、世界强国之间有着极高的重合率。

教育要“强身健体”,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这个关键性动力。从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看,教育领域仍有不少亟须改革的内容,包括各种不利于实现素质教育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落后观念和陈旧机制。要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需要坚持教育公平理念不动摇,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才,需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招生体制改革和育人模式改革。此外,教育创新也是激发教育发展活力的重要机制,应该加强引导,积极鼓励。如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和应有之义,但要更好地创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我们在法治保障、政策引导、制度设计、机制衔接等领域仍有大量的工作有待创新推进。

再次,必须立足“需求导向”的能力基础。教育历来具有双重功能,既有自身内向性的育人功能,也有服务社会需求的外向性功能。因此,建设教育强国,既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也要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教育发展必须时刻关注国家所需,社会所呼。当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缺少人才支撑时,我们的教育就必须加快科学和工程教育发展,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和贡献能力;当我国各行各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时,我们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就要统筹协调发展,利用好职普融通和产教结合机制,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合格人才。从世界强国发展的经验看,教育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越强,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就越牢固,对此我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来源:民盟中央)

地址:焦作市解放区 | 邮编:450000 | 邮箱:mmjzswh@163.com | 电话:0391-3590459

中国民主同盟焦作市委员会 | 豫ICP备14018319号新闻报送入口